最新目录

原乡想象与现代记忆评田原现代诗中的乡土意象(3)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管是借乡土意象表达对生命、文化等的哲学思考,还是直接批判城市文明的阴暗面,都透露着诗人对回归田园牧歌生活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又都将乡土

不管是借乡土意象表达对生命、文化等的哲学思考,还是直接批判城市文明的阴暗面,都透露着诗人对回归田园牧歌生活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又都将乡土与现代文明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诗人笔下的城市多是虚伪、野蛮和肮脏的,而乡土被营构为纯真、理想、浪漫的精神原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现代文明的弊病成为文学创作的聚焦点,诗人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批判城市,批判人类的贪婪与自私,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回望乡土,构建经由个人经验与文学传统重塑的理想国。这个黄金之地是诗人个人的,也是诗人追寻的人类文化的理想之境的具象。这种纯真与罪恶的二元结构并不止存在于田原的诗中。同为河南籍,提倡“走向西方回归东方”的诗人痖弦,在他的诗中也频繁出现麦子、地丁花、酸枣树、红玉米等乡土意象,他也在诗中借乡土意象反思现代文明。这两位先后离开河南迁居他地的诗人,选用的意象常有重叠。如田原常使用蛇这一意象,痖弦则在《深渊》中用“灵魂蛇立”来形容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田原使用过童年红狐狸这一意象,痖弦也在高楼烟囱林立的冰冷城市中“想着我的老家乡/该有只狐立在草坡上”(《芝加哥》)。

然而现实乡土的面貌是多维的,是纯粹与丑陋共存的,即便是沈从文笔下乌托邦式的“边城”也暗藏着人性的恶。当作家们退回“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中时,大批的农民工却在奔向“罪恶”的城市,现实的乡土也正在经历现代化的转型。纯粹化的乡土形象是为对抗现代社会的重压而被重塑而成的既真实又虚幻的诗人个人文化理想的投影,它是乡土的,又是现代的。

四、原乡:乡土记忆与历史维度

田原笔下的乡土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还与他的离散经历和多元文化经验密切相关。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远行异域,诗人都不能不承认“转身的刹那/跟你一起长大的地平线/还是在你的脚跟下/挣扎着消逝”(《流亡者》)。流亡者挣扎在流亡、漂泊、放逐的身份困境中无法找到归宿,故国也在离散者的想象中被凝固于历史之中,它带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同时保留着童年的记忆特征。

时空的距离,也是记忆的距离,“祖国”虽然被反复书写,但其实是置身于记忆的遥远之处。“祖国仍是他梦寐的故乡”(《流亡者》),而“通往祖国心脏的马路”,则是“古老”的(《马路》),在这条路上穿行的并不是当下的“我”透过玻璃看到的汽车和电车,而是“马匹们”。诗人想象中的“马儿们吃草、撒花和驰骋”的草原,是自然的原始状态。“马”是田原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他借“马”进行哲学思考,也用“马”作为祖国形象的一个代指,而马背上驮着的是“历史”,不是中国的“现在”。“横流在我的故乡”的那条梦中的河,也与“马”一样都是乡土世界的,是倾向于历史维度的。

诗人不仅多选择乡土类景物为抒写对象,即使是“城市”选材,“城市”依然带有前现代的特征。《我居住过的城市》写的是开封,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感的不像城市的城市。诗中满溢着诗人对这一故地的肯定与赞美。开封经历过繁荣与没落,经历过洪水的洗劫,但是这个城市并不抱怨灾难,而是在沉默中积淀着厚重坚韧的生命力。这种坚韧的生命力,正是诗人批判的现代都市所匮乏的。诗人叹咏开封从颓圮的瓦砾上站起来时,用的意象是六百年没有圮毁的铁塔与饱经沧桑的老槐树。这两个意象都给人以较长的时间感,可谓历史的见证者;这两个意象又都具有前现代的特征。尤其是老槐树的形象,延续了田原诗中对“树”这一意象的反复书写。树根植于大地,又为鸟等生命提供栖息地,是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田原的原乡记忆与他的文化理想是叠合的,他乡愁所系的那个乡土中国,也正是他的理想国。

或许因为在田原离乡时的20世纪90年代,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还留有农业社会的诸多特征,与当时的日本相比,开封这样的“城市”也不具备现代大都市的特点,所以驮着祖国前行的是“马匹”,而“日本”印象更多映照在具有现代特征的意象上,诸如“电车”凿出了“能够望见故乡的望远镜筒”(《异国电车》)。缺席是制约诗人书写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中国经验有意无意地停留在了远走他乡的那个时间上,他本人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的旁观者。虽然他也时时回乡,但新世纪之后的中国并没有成为田原的叙事对象。其实即便是开封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即便是至今仍是农业大省的河南,也并没有停下现代化的脚步。不仅是城市,农村也早已步入现代化进程之中。所以在刘庆邦等未移民海外的河南作家的文学创作中,也与田原的作品一样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的强烈焦虑,也将旧的乡土世界阐释为黄金之地,也同样反复叙写了现代化对农村自然环境与人心、文化的侵蚀。当然,留在本土的河南作家的多元化乡土立场也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强力冲击,他们也正在开拓乡土新变的书写空间。旁观者的视角不可避免地单向化了“中国”的内涵,映照出海外华人作家既参与中国文学进程又游离于中国社会变动之外的写作立场。

文章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xdyfyxzz.cn/qikandaodu/2021/0708/523.html



上一篇:对妊娠期女性的相关危害与新冠肺炎期间个体防
下一篇: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时事诗词的类型

现代预防医学投稿 | 现代预防医学编辑部| 现代预防医学版面费 | 现代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现代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