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体现(5)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法于阴阳,提挈天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之时,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协调才是

2.2 法于阴阳,提挈天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之时,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协调才是最健康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阐明的是,人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生活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俱”,即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相互协调而和谐。这是古人衡量养生法度的标准和尽终天年的前提,更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人的重要标志。

《内经》养生讲究四时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四时养生原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初生,万物推陈出新,生机蓬勃,人要顺应春季自然之性,起居上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精神上应“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才能“以使志生”。

2.3 积精全神,保养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同时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创造性地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和调理方法。[8]《素问·举痛论》则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百病生于气”的病机观,认为心理活动与人体气机关系密切,它既能引起疾病又能预防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则提示人们要保持平和愉悦的情绪。《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是记载最早的心理精神疗法,通过自身良好心理暗示,防病以长寿。心理保健现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9]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既是人之三宝又是养生的三大法宝,它是人的生命存在、运动、延续的物质和能量基础,通过影响脏腑功能、精神状态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积精而神全,全神而气足,方能颐养天年。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能动性在疾病预防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2.4 饮食调摄,谨和五味

饮食养生,关键在于合理的膳食结构。《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并据此提出了“谨和五味”方能“长有天命”的饮食原则。“五谷”含有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脂肪等,谷类、豆类一同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五果”中的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部分植物蛋白质;“五果”中的坚果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五畜”为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不足。“五菜”中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9]《内经》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食用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可以实现营养互补。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后者即指饮食营养之“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灵枢·五味》提出“谷气有五味”,即指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口味。所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人们应根据“五味”之阴阳属性、所喜、所入、所走,以及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来调摄饮食,吃出健康长寿。

文章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xdyfyxzz.cn/qikandaodu/2021/0714/539.html



上一篇:现代预防手段预防麻疹的疗效研究
下一篇:第八届现代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论坛

现代预防医学投稿 | 现代预防医学编辑部| 现代预防医学版面费 | 现代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现代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