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体现(3)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4 饮食调摄,谨和五味 饮食养生,关键在于合理的膳食结构。《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2.4 饮食调摄,谨和五味

饮食养生,关键在于合理的膳食结构。《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并据此提出了“谨和五味”方能“长有天命”的饮食原则。“五谷”含有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脂肪等,谷类、豆类一同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五果”中的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部分植物蛋白质;“五果”中的坚果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五畜”为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不足。“五菜”中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9]《内经》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食用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可以实现营养互补。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后者即指饮食营养之“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灵枢·五味》提出“谷气有五味”,即指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口味。所谓“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人们应根据“五味”之阴阳属性、所喜、所入、所走,以及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来调摄饮食,吃出健康长寿。

2.5 形体调摄,动静相宜

运动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形劳而不倦”,提示需劳逸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提示要适度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内经》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9]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用活动身体的方式实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完全符合预防医学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的目的。

《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基本契合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的基本观点,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内经》预防疾病的系统理论不仅是中国的,也将是世界的。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是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业已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1]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从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转变。[2]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架构为:一级预防,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3]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还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

文章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xdyfyxzz.cn/qikandaodu/2021/0714/539.html



上一篇:现代预防手段预防麻疹的疗效研究
下一篇:第八届现代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论坛

现代预防医学投稿 | 现代预防医学编辑部| 现代预防医学版面费 | 现代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现代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