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内经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体现(2)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3 愈后防复,除邪务尽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

1.3 愈后防复,除邪务尽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扶助正气、消除宿根、避免诱因、病不复发的目的。[4-5]如《素问·热论篇》在论述热病的护理与饮食禁忌时指出:“病热当何禁之?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提示了疾病痊愈之初,余邪未尽,脾胃虚弱,胃气未尽恢复之时,注意饮食之调护而进一步扶正祛邪。这与西医“重视疾病转归期的预防,彻底消除致病因素,完善自我康复管理措施以较好地恢复免疫抵抗力”的防治措施完全契合。

2 “治未病”的现代养生应用价值

《内经》讲求“上医治未病”,把养生防病作为“治未病”的主导思想,与现代“养生”的内涵——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不谋而合。[7]

2.1 天人相应,整体调摄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指出人要积极主动顺应自然,融于大自然中,使生活起居、饮食、锻炼、情志各方面与四时寒暑、昼夜交替的节律相适应,才能真正理解养生的精髓。每天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将随之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可见人体阳气随昼夜寒温变化而周期变化,用阳气的日节律[8]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以达到养生之目的。故《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2 法于阴阳,提挈天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之时,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协调才是最健康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阐明的是,人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生活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形与神俱”,即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相互协调而和谐。这是古人衡量养生法度的标准和尽终天年的前提,更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人的重要标志。

《内经》养生讲究四时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四时养生原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初生,万物推陈出新,生机蓬勃,人要顺应春季自然之性,起居上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精神上应“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才能“以使志生”。

2.3 积精全神,保养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同时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创造性地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和调理方法。[8]《素问·举痛论》则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百病生于气”的病机观,认为心理活动与人体气机关系密切,它既能引起疾病又能预防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则提示人们要保持平和愉悦的情绪。《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是记载最早的心理精神疗法,通过自身良好心理暗示,防病以长寿。心理保健现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9]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既是人之三宝又是养生的三大法宝,它是人的生命存在、运动、延续的物质和能量基础,通过影响脏腑功能、精神状态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积精而神全,全神而气足,方能颐养天年。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能动性在疾病预防上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文章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网址: http://www.xdyfyxzz.cn/qikandaodu/2021/0714/539.html



上一篇:现代预防手段预防麻疹的疗效研究
下一篇:第八届现代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论坛

现代预防医学投稿 | 现代预防医学编辑部| 现代预防医学版面费 | 现代预防医学论文发表 | 现代预防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